3800年前,商代先民在河南安阳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化,而今,殷墟正在构建大保护网,守护着这座人类文明的宝库。
殷墟,这片占地29.47平方公里的庞大保护区,被细分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建控地带,覆盖了三个区、11个乡(街道)及66个村(社区),常住人口超13万。
“这里每一寸土地下,都可能藏着商代的故事。”殷都区铁西路街道办事处三级网格长郝郁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由于殷墟遗址保护区范围大,自然、人文环境比较复杂,历史上社会文物保护意识薄弱,核心区影响遗址风貌的建设曾屡禁不止,文物盗掘倒卖违法案件时有发生。
郝郁告诉记者,目前,殷墟遗址保护区已构建起一张深入乡村的“四级”“人防”保护网,通过“一级网格抓总,二级网格抓细,三级网格抓实,四级网格抓具体”的网络责任体系,将辖区内66个村庄划分为178个四级网格。“网格化分级管理不仅明确了责任,更实现了文物安全的前置防控。”
目前,殷墟保护区内共有巡防员360余名,殷墟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为每名网格员和巡查员配备了“守护殷墟”专用手机,如果在日常巡查中发现异常,可以通过专用手机拍照上传信息,平台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反馈至文物、公安部门。自从殷墟文物保护网格体系建立以来,巡防员日常巡查并及时上传平台各类问题258起。
除了网格化管理外,殷墟保护区还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在殷墟技防监控中心的监控大厅,50台高空双光谱热成像监控和2650个高清摄像监控构建的“天眼”保护系统将整个殷墟尽收眼底。这些高科技设备不仅具备超强景深功能,还能在黑夜中捕捉到任何细微的动静。
“我们已经打造出‘高空、空中、地面’三层防护网。”安阳市公安局文物保护支队三大队民警陈瑞告诉记者,警方曾通过“天眼”系统,仅用一个小时就成功锁定并抓获了一名在逃的文物犯罪嫌疑人。
然而,殷墟的保护之路并未止步于此。据殷墟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毛学文介绍,殷墟保护区正积极探索“行政+司法”的联动保护模式,通过构建多部门联合巡查机制、司法保护联动机制以及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等创新举措,为殷墟遗址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
同时,殷墟保护区还加强了宣传引导工作,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制作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如今,“动土必报”已成为当地居民的共识。每当有开挖土地、维修管网等需求时他们都会主动上报给相关部门和网格员,在确认施工不会对遗址造成破坏后才会进行施工。
2023年7月,殷墟保护案例《健全文物安全保护体系守护世界文化遗产》被国家文物局评选为国家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是河南全省唯一入选案例。
“从人防到技防,从单一行动到全民参与,殷墟的保护已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汇聚了全社会的力量,殷墟大保护格局已逐渐形成。”毛学文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