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文件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殷政
索 引 号 有 效 性 有效
发文机关 殷都区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3年08月10日
标  题 殷都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阳市殷都区“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通知
发文字号 殷政〔2023〕58号 发布时间 2023年08月25日

殷都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阳市殷都区“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3-08-25 14:45 来源:

殷政〔202358

 

殷都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安阳市殷都区十四五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安阳市殷都区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3年810        

 

安阳市殷都区十四五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规划

 

    

安阳市殷都区,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安阳市区西北,为太行山波状复背斜东翼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其地理区位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殷都区是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是安阳市的工业区、文化旅游区、金融区、商贸物流区,是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系统修复的重要工程治理区。

国务院新一轮机构改革要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编制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这一创新举措,加大力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全方位系统综合治理。科学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已成为系统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工程的优先任务。

《安阳市殷都区“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在《河南省“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森林河南建设规划》基础上、在《殷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导下、在《安阳市“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框架下编制而成。《规划》结合殷都区实际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局,提出了符合殷都区实际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目标任务、重大工程以及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规划》适用于殷都区辖区范围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及其管理,是规划期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任务的指导性文件。

《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近期至2025年,远期展望至2035

    一、现状与形势

(一)总体概况

1.自然地理概况

1)区位与交通

殷都区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安阳市区西北部,其东邻北关区,西邻林州市,南与龙安区毗邻,北与河北磁县接壤。地理坐标:东经113°55′~114°22′,北纬36°03′~36°21′40″。殷都区距省会郑州173千米,京广铁路、107国道纵贯南北,洹河贯穿东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纵贯全区。

2)气候条件

殷都区属北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为14.1℃,每年7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27℃,1月份最低,月平均-1.8℃;据安阳市水资源公报,殷都区多年平均降水量780.2mm;全区平均无霜期为205天;殷都区属季风气候区,春夏秋以偏南风为多,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为2.9米/秒;蒸发量随气温变化而增减,夏季蒸发量最多为601.3mm,春秋季次之,冬季蒸发量最少为176.9mm;全年日照时数为2525.7h。

3)地形地貌

殷都区地处太行山东麓,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呈阶梯状降低,区内最高点位于磊口乡的沙帽瑙山,海拔674.8m。地貌类型可分为侵蚀剥蚀低山、侵蚀剥蚀丘陵、侵蚀剥蚀台地、冲积平缓平原和谷地、冲洪积倾斜平原地貌,全区地形结构复杂。

4)河流水系

殷都区境内主要河流有洹河、汾洪江等,均属海河流域的卫河水系,主要水利工程有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安阳段、双泉水库、跃进渠、漳南渠等。

5)地质环境

殷都区地处华北地层区山西分区太行山小区和华北平原分区豫北小区交接部位,区域出露的地层有古生界寒武系(∈)、古生界奥陶系(O)、古生界石炭系(C)、古生界二叠系(P)及新生界新近系(N)、新生界第四系(Q)。大多区域为第四系覆盖,主要由亚砂土、亚黏土及碎石组成,其成因类型较复杂,有冲积、洪积、坡积、残积等,厚度变化不大,一般在50m-70m,最大厚度近100m。

安阳位于太行山隆起带和华北平原沉降带的交接部位,殷都区区内新构造运动比较明显,对本区城乡建设及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较大影响。殷都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相应的基本烈度为Ⅷ度。

6)行政区划

2002年行政区划调整后设立殷都区,2016年11月与2018年8月两次区域管理范围和管理体制调整后,殷都区全区现辖10个乡镇、9个街道、300个行政村、50个社区,总面积687平方千米,常驻人口71.5万人。下辖乡镇、街道分别为:水冶镇、铜冶镇、曲沟镇、伦掌镇、都里镇、西郊乡、磊口乡、许家沟乡、安丰乡、洪河屯乡、北蒙街道、相台街道、铁西路街道、梅园庄街道、清风街道、电厂路街道、纱厂路街道、水冶街道、李珍街道。

7)功能定位

“十四五”时期,殷都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四区共建”、打造“两区三地”、构建“千年文化古都,现代产业新城”的发展战略,进一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全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示范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全省重要的精品钢及深加工基地、全省重要的新型化工及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殷都建设新征程,为安阳市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市发挥强大引擎作用,展现殷都价值。

2.自然资源概况

1)水资源

殷都区年接纳的自然水约为4128.8万m³,年均径流量为808万m³,过境水总量约为6389万mm³,利用量约1328万mm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约占全市的约占全市的15%。

殷都区地下水分布很不均匀,因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性不同而差异很大。东部平原区属于富水区,水层厚度20m30m,单井出水量可达3000m³/d5000m³/d;西部山地丘陵区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雨补给,并以小南海泉和珍珠泉排泄为主;平原区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河渠入渗补给,并以人工开采排泄为主。

2)土地资源

殷都区下辖面积687km2,据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按地类划分,其中耕地297.50km2,占全区面积的45.88%;园地3.82km2,占全区面积的0.59%;林地134.27km2,占全区面积的20.71%;草地27.01km2,占全区面积的4.16%;商服用地5.00km2,占全区面积的0.77%;工矿仓储用地51.42km2,占全区面积的7.93%;住宅用地72.01km2,占全区面积的11.11%;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6.24km2,占全区面积的0.96%;特殊用地2.86km2,占全区面积的0.44%;交通运输用地25.06km2,占全区面积的3.87%;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9.34km2,占全区面积的2.98%;其他土地3.91km2,占全区面积的0.60%。

“三大类”划分,其中农用地454.55km2,占全区面积的70.10%;建设用地155.92km2,占全区面积的24.04%;未利用地37.98km2,占全区面积的5.86%;湿地16.21km2,占全区面积的2.50%,湿地保护率约65%。

三线划定面积中,耕地保护红线基本农田222.46km2,城镇开发边界占地面积110.93km2,生态保护红线面积9.74km2

3)矿产资源

截至2020年底,全区已发现矿产20多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矿产5种,上表矿区37个,包括煤矿、铁矿、石灰岩矿等,其中大型8处、中型7处、小型22处。

煤炭为殷都区优势矿产,共有矿区9处,其中大型4处,中型4处,小型1处,煤质主要为贫煤、焦煤、无烟煤等,保有煤炭资源储量18.9亿吨。铁矿共有矿区18处,其中中型1处,保有铁矿资源储量1637.6万吨。石灰岩中熔剂用灰岩和水泥用灰岩是殷都区的优势矿种,其中熔剂用灰岩共有矿区1处,为大型,保有资源储量5094.5万吨;水泥用灰岩有矿区6处,其中大型2处,中型1处,保有资源储量223073.5万吨。其他非金属矿产中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共有矿区1个,为小型,目前保有资源储量15118.1千立方米。

3.生态系统现状

1)生态功能区划

据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建议,殷都区属南太行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片区一级分区、太行山山前倾斜平原生态环境修复区二级分区,主要生态问题为水生态环境、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不高,局部水土保持能力较差,矿山生态破坏问题突出。

据《河南省“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森林河南建设规划》,在河南省的空间分区中,殷都区属平原农业生态涵养区中的豫北平原、三大山地生态屏障区中的太行山生态屏障、南水北调中线生态保育廊道。明确提出要加强太行山生态屏障生态修复,实施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京津冀周边及汾渭平原历史遗留工矿土地整治项目、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等。

据《安阳市“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殷都区10个乡镇、9个街道中,其北蒙街道、西郊乡、相台街道、梅园庄街道、清风街道、电厂路街道、铁西路街道、纱厂路街道、安丰乡、洪河屯乡、曲沟镇等11个乡镇街道属中心城区生态功能提升核心及辐射区;其水冶镇、铜冶镇、伦掌镇、都里镇、磊口乡、许家沟乡、水冶街道、李珍街道等8个乡镇街道属西部太行山地生态屏障区;其区内漳河、洹河、双泉水库、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殷都区段等属东部平原海河流域农业生态涵养区;其区内漳河、洹河、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殷都区段等属生态安全保育廊道建设区;其安阳塔山市级森林公园属生态节点保护区。均为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2)生态环境类型

殷都区主要有山地、林地、农田以及城镇生态系统。山地生态系统包括殷都区西部低山丘陵,林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乔木林、灌木林等。农田生态系统包括山地丘陵区坡耕地、梯田、淮海平原区耕地及农田林网等。城镇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殷都区城区及镇区,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区域。

3)生态系统结构

殷都区属暖温带地区,自然条件和地理差异较为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一般。

从水平结构,殷都区的地理环境条件受地形、水文、土壤、气候等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植物在地面上的分布并非是均匀的。有的地段种类多、植被盖度大的地段动物种类也相应多,反之则少。如西部以山地丘陵为主,植物种类多,分布差异大;东部以冲积平缓平原为主,植物分布差异小,覆盖度大。

从垂直结构,殷都区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在海拔高度不同的生境上的垂直分布差别小,在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类型物种及不同个体的垂直分层上主要体现在土壤类型上。西部地区以双层半密实粉土、粘性土土体为主,岩性为灰黄色黄土状粉土及粉质粘土,垂直节理发育,含钙质结核及少量的小角砾。土体密实程度中等,节理、裂隙发育,抗拉、抗剪强度较低。东部以多层松散粉质粘土、粉土、粉细砂土体为主,岩性以第四系全新统粉细砂、粉土、粉质粘土互层为主,土体分布较不稳定,土体松散,粒间力学联系微弱,孔隙比大,透水性好,触变液化,力学强度低。

殷都区食物链种类较为单一,以碎屑食物链为主,链锁关系简单。其食物网以林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城镇生态系统为依托,复杂程度一般。

4.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2022年,殷都区完成全区生产总值335.3亿元,同比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97.8亿元,同比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6.81亿元,同比增长7.14%。固定资产投资、社消零也得到较大回升。

(二)生态修复工作及成效

1.殷都西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深入实施

“十三五”期间,殷都区编制了《安阳市殷都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综合治理规划》,深入实施了殷都区西部矿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先后完成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等6项财政类重大历史遗留矿山修复项目,共投入资金逾1.74亿元,生态修复面积约376hm2。督促辖区内大小17处矿山进行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修复面积达220hm2,投入资金逾3.4亿元。督促部分矿山等进行了生态修复,修复面积超过70hm2,投入资金逾8000万元。

2.殷都区绿色矿山建设及改造升级步伐逐渐加快

“十三五”期间,殷都区积极响应“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国土资规20174号)要求,新建矿山全部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生产矿山加快改造升级,逐步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明确了绿色矿山建设思路,按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制定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截2020年底,殷都区所有建设矿山均按照要求逐步改造升级,已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的企业有6家。

3.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遥感监测工作正在推进

根据自然资源部及河南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要求,殷都区对集中连片、面积较大的损毁区域开展遥感监测,摸清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基本情况。共申报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1373个,其中636个为无责任主体历史遗留待修复图斑,24个为有责任主体的废弃矿山,27个为生产矿山,159个为自然灾毁,310个为建设类损毁,13个为河道采砂损毁,203个为自然恢复类未损毁。

4.水生态环境治理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效果突出

“十三五”期间,殷都区落实“河长制”,水污染防治扎实开展,水生态环境治理效果突出。其中水生态暨水冶特色小镇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河道治理及景观提升工程全面完工,珍珠泉公园修缮与维护工程基本具备开园条件,水冶古镇建设已经启动。安阳河、汾洪江系统治理工程正在分段实施。都里镇排洪沟综合治理基本完成。五道沟截流等6个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全部完成。

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殷都区坚持科学治污,精准发力,生态殷都建设成效显著。其中4.3m焦炉关停淘汰、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工业炉窑专项治理、企业“退城进园”等工作扎实开展;对全区企业制定了差异化管控措施,实现了涉气企业全覆盖;深入开展散煤治理和扬尘管控,工作基础全面加强;全年PM10、PM2.5、优良天数实现“两降一增”,空气质量持续好转。

5.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殷都区乡村振兴有序实施,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88万亩,不断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持续实施“空心村”治理和工矿废弃地治理,整治乡村建设用地1700亩。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完成绿化造林1.35万亩,建设镇村游园112个。其中铜冶镇东积善村、富家沟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许家沟乡岗西村、磊口乡清峪村、安丰乡张家庄村等100余个村庄的村容村貌改善明显。

6.殷都区城乡面貌不断改观,路域环境持续提升

“十三五”期间,殷都区城乡建设全面提质,棚户区改造项目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提升改造扎实进行,完成钢五社区等110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受益居民1.6万户、5万余人。建成街头绿地游园15个,建成城市公园游园44处,城乡面貌得到极大改观。同时开展“路域环境提升、助推乡村振兴”三年攻坚行动,道路两侧环境得到明显改观,完成磊口乡、安丰乡“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创建工作,伦掌镇成为“四好农村路”达标乡镇。

(三)机遇与挑战

1.面临的机遇

1)建设美丽中国使生态建设焕发新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是:……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并系统性地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这一系列讲话精神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切实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是改善生态系统结构、完善生态系统功能、充分发挥森林、草地、水体、湿地、土壤等要素的碳汇作用、增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双碳目标的最有力措施。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及加快建设生态强省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理念,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安阳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科技创新能力区域领先、产业实力区域领先、城市规模能级区域领先、基本公共服务区域领先、生态治理能力区域领先、文旅融合发展区域领先、社会治理效能区域领先、党的建设水平区域领先”、“建成新时代区域中心强市,以活力古都出彩安阳的新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其中“生态治理能力区域领先”、“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大美安阳的目标,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2.面临的挑战

1)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制度及保障措施有待完善

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相应的制度体系尚不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保障措施、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监督管理机制、成效考核评价机制与监测预警机制有待完善,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路径仍处于探索阶段,资源保护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有待精准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能力和监管执法能力有待提升,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保护修复的激励性政策的实施需要一个过程,投资保障措施有待完善。

2)国土空间布局有待优化

殷都区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依然存在并将长期存在,水资源总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宜耕土地后备资源匮乏,制约农业发展,影响粮食安全,流域格局优化能力有待加强土地综合整治措施有待实施。资源开发的科学配置,林地、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生态安全底线维护均面临较大的压力。

(四)重要性与必要性

1.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九大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并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以生态促发展,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是必由之路;以生态促发展,立足城市群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增强产业上、中、下游协同性,能有效降低环境负荷;以生态促发展,合理制定环境保护标准的提升计划,体现区域和行业差别,促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在复杂现实中协同共进。

据《殷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五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殷都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绿色转型发展方面走在全市前列。到2035年,广泛形成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绿色转型发展达到更高水平。

2.为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安阳市作为京津冀生态屏障的一部分,在整个国家生态战略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殷都区作为安阳市生态修复规划的重要区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纵贯全区,能够为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保障。殷都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有利于夯实生态战略角色,提升生态价值,改善区域生态和人居环境,形成系统化的生态保护格局。

3.为中部崛起和中原城市群的发展肩负生态责任

殷都区位于河南省北部,安阳市区西北部,与河北磁县接壤,距郑州市180公里,独特的地理位置需要殷都区肩负重要的生态责任。河南省在“十三五期间”申报了第三批“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涉及殷都区的有地质矿山环境类项目和水生态环境治理类项目,其实施不仅体现了殷都区生态地位的重要性,更加明确了殷都区生态责任的重大。

4.政府重视并且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

鉴于殷都区较为严峻的矿山环境污染问题及历史遗留矿山的繁重任务,河南省政府、安阳市政府、殷都区政府高度重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以格局优化、系统稳定、功能提升为总目标,以治山、治水、护田为总任务,以城市建设为依托,实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推进土地整治与污染修复,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实现殷都“生活美区”的新局面,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

    二、问题与评价

(一)问题识别

1.全域系统性问题识别

殷都区全域供水能力不强,地表水系不发达,整体呈流域小、流量少、人工干渠多的特点,降水量不多,河湖水系连通性较差,无法全面实现河湖水系生态水量在时空上相互调剂和补充,局部地区人工干扰度较高,植被覆盖度分布不均,生物多样性不高,水土保持功能有待提升,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大气环境容量较低,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生态空间水体质量不高,矿山环境受损明显

生态空间主要分布在殷都区西部低山丘陵地带,涉及都里镇、铜冶镇、磊口乡、许家沟乡等4个乡镇,受损山林空间总面积258.79km2。殷都区河流水系主要分布在水冶镇、曲沟镇,主要河流为安阳河、汾洪江,受区域气候降水影响,河流流量较小,水体质量不高,水质监测密度也不够。

由于石灰岩中熔剂用灰岩和水泥用灰岩是殷都区的优势矿种,开采方式以露天开采为主,致使矿山地质环境易受损。加之历史遗留矿山欠账多,无责任主体历史遗留待修复图斑多达636个,面积共计7.11km2,矿山环境问题杂,治理资金投入紧张,导致恢复治理难度大。

3.农业空间布局有待优化,面源污染问题突出

殷都区农业基础条件薄弱,土地综合整治初见成效,优质耕地集中连片保护有待加强,建设用地集中集聚利用功能有待提升,农业空间布局需要向生态化、经济化高质量优化。

殷都区耕地资源广布,耕地保护目标47.8355万亩,划定基本农田目标38.5898万亩。局部地区受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污水乱排、废弃物乱堆、农业化肥滥用等因素影响,造成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畜禽养殖粪肥在大田农作物的施用比例较低,机械化施用方面还存在短板,农膜、地膜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仍不健全,导致农业源污染分布散、成本高、成效低,治理难度较大。

4.城镇空间人地关系紧张,人居环境有待提升

殷都区城乡建设用地扩张快,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加强,城镇开发边界占地面积110.93km2,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55平方米。城镇空间与农业空间争地矛盾突出,城市拓展空间将进一步受限。

随着城区建设步伐地加快,大气污染问题、生活用水保障问题、土壤污染防治问题、路网设施完善问题等逐渐凸显,城乡人居环境较为脆弱,城镇面貌有待改善,生态治理难度加大。

5.三类空间相邻或冲突区域生态问题

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相邻或冲突区域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城镇空间与农业空间相邻或冲突区,城镇开发边界避让永久基本农田,造成局部农业空间破碎化;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相邻或冲突区,陡坡开垦引发水土流失、居民生活污染周边生态区域;城镇空间与生态空间相邻或冲突区,城镇建设、居民生产生活对周边生态空间的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6.风险研判

1)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整体开发利用条件适宜

殷都区人口密度960m2/人,西部山区人口少,地形差异大,生物多样性明显,中部丘陵台地呈地形过渡地带,面积大,东部平原人口集中,整体国土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三者重叠区域小,利于生态修复规划,具备集中开发利用的条件。

2)气候变化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影响不大

殷都区气温适中,季风明显,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气候的变化对水循环、水安全、生物栖息地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小。

3)生态资源需求刚性增长导致生态修复任务重、难度大

随着殷都区高质量发展步伐的加快,为实现殷都区“工业强区、文旅兴区、商贸活区、生态美区”的目标,国土空间对生态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带来的人地关系也愈加复杂,将导致殷都区中西部地区生态修复任务重,东部地区生态修复难度大。

(二)基础分析

根据殷都区基础国土空间条件分析,其水资源较为紧缺,水生态保护较为迫切;耕地资源一般,重在综合整理提升耕地质量;矿产资源以露天灰岩矿为主,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中之重;林业资源和生物资源种类较为单一,应提高生物多样性;湿地资源主要体现为殷都区内漳河、洹河、双泉水库、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殷都区段等平原海河流域洪泛区的影响带。

根据问题诊断的结果,结合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以及三类空间相邻或功能冲突区域的本底空间分布特征,将殷都区生态现状分为四类,山地、林地、农田以及城镇生态修复。山地生态修复包括殷都区西部低山丘陵,林地生态修复包括中部丘陵森林、乔木林、灌木林等。农田生态修复包括山地丘陵区坡耕地、梯田、淮海平原区耕地及农田林网等。城镇生态修复主要包括殷都区城区及镇区,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区域。

(三)综合评价

1.现有林地资源质量不高

殷都区林地面积14403.73公顷,占安阳市林地总面积的9.21%,占殷都区国土面积的20.97%,人均森林面积201m2,树种多为蜀桧、侧柏等,种类较为单一,林地资源量一般,林地质量有待提升。

2.矿区生态修复有待加快

2021年,殷都区共申报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1373个,其中636个为无责任主体历史遗留待修复图斑,面积共计7.11km2。历史遗留矿山造成土地资源破坏、地形地貌破坏、含水层破坏和水土流失等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仍需加快治理修复的步伐。

全区持证矿山共37家,其中大中型矿山共13处,生产矿山改造升级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仍需努力。

殷都区煤矿历史遗留采空区有2处,面积0.04km2,煤矿历史遗留采空区治理任务较为繁重。

3.水土气污染防控要重视

根据《安阳市殷都区水土保持规划(2020-2030年)》,殷都区水土流失面积为334.72km2,占总面积的51.62%。因此,需要加强预防保护,保护林草植被和治理成果,以重点预防区为重点,明确生产建设活动的限制或禁止条件,采取自然修复等措施,保护和建设林草植被,提高林草覆盖率和水源涵养能力;以重点治理区为重点进行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进入江河湖库泥沙;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测体系,推进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建立健全综合监管体系,提升综合监管能力。

根据《殷都区2021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全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土壤环境风险得到管控,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基本完善,土壤安全利用进一步巩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土壤污染防治仍需强化,管理水平仍需提升。

2021年,殷都区全年PM10、PM2.5、优良天数实现“两降一增”,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大气污染防控仍需加强。

4.城镇生态廊道构建滞后

殷都区城镇空间的生态用地少且连通性不足。生态用地的景观丰富度不高,景观类型单一化。河流水系连通性较差,自净能力低,城镇生态廊道构建滞后。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保护修复的相关要求,综合考虑殷都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通性等内在规律,坚持保护优先、着眼长远、突出重点、自然恢复的原则,对接省级、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确定的任务和要求,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大力推进区域内生态廊道建设,着力提升殷都区的生态功能,全面提高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助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维护殷都区域内生态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系统理念,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统筹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全面落实生态建设要求,坚持保护优先、集约节约,严守国土空间生态安全红线,推动绿色矿山、绿色农业、绿色水体、绿色城镇、绿色生产与生活建设,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问题导向,因地制宜

立足本区域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态系统状况,准确识别突出生态问题,科学预判主要生态风险。因地制宜合理确定规划目标,明确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和重点任务,研究提出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途径模式和保障措施。

3.统筹协调,加强衔接

统筹考虑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与农田、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的协同性,注重系统性,体现综合治理,突出整体效益。与国家、省、市重大战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加强衔接。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依据殷都区“四区共建”、打造“两区三地”、构建“千年文化古都,现代产业新城”的发展战略,到2035年,构建“一屏一区多廊多节点”的生态修复空间格局。解决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和三类空间相邻或冲突区域的主要生态破坏问题,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质量及碳汇能力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质量全面提升。

2.阶段目标

1)规划期目标(2021-2025年)

构建“一屏一区多廊多节点”的生态修复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完成部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工程,裸露山体得到明显改善,绿色矿山建设比例达到要求,生态修复取得阶段性成效;河流生态廊道基本完成,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水库、森林公园等生态节点基本完成,森林生态质量逐步提高;水土流失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2)展望期目标(2026-2035年)

“一屏一区多廊多节点”的生态修复空间格局更加稳固。通过有效整治和科学引导,空间治理能力及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各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韧性长期达到较高水平,全域构建成自反馈、自组织、自恢复的和谐开放系统,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达到人与环境协调、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和谐的生态修复新局面。

(四)指标体系

根据《河南省“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森林河南建设规划》和《安阳市“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结合殷都区实际情况,确定《规划》指标。按生态质量类、修复治理类、富民产业类共3类12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6项,预期性指标6项。


3-1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指标表

指标分类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2035年

展望

属性

生态质量类

1

森林覆盖率(%)

20.97

22

≥22

约束性

2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71

74

≥74

约束性

3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平方公里)

9.74

不降低

不降低

约束性

4

湿地保护率(%)

65

88.6

不降低

预期性

5

森林植被碳储量(万吨)

53.66

56.30

≥56.30

预期性

6

水土保持率(%)

48.38

57.32

77.74

预期性

7

人均森林面积(平方米)

201

211

≥211

预期性

修复治理类

8

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治理面积(平方公里)

6.67

7.11

基本实现应治尽治

约束性

9

绿色矿山占大中型生产矿山比例(%)

13.33

53.33

100

约束性

10

湿地修复治理面积(平方千米)


1.5

1.47

约束性

11

退化耕地修复面积(平方公里)


11.4

10

预期性

富民产业类

12

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亿元)

9.77

10.25

≥10.25

预期性


四、总体布局

(一)生态保护修复格局

依托殷都区生态现状,基于生态系统评价,统筹考虑“点、线、面”生态网络的完整性,构建“一屏一区多廊多节点”的生态保护修复格局。“一屏”指殷都区西部太行山地生态屏障区。“一区”指殷都区东部农业生态涵养区。“多指殷都区域内南水北调中段、安阳河、跃进渠、万金渠等河流水系。“多节点”指殷都区域内的水库、森林公园、城乡生态建设、路域环境建设等。

(二)生态修复分区

基于生态修复格局,以重点流域和主要山脉为基础单元,突出自然地理完整性、生态系统连通性和生态问题相似性特征,落实传导省、市两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划分殷都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

殷都区生态修复分区共划分为4个,分别是:殷都区西部太行山地生态屏障区、殷都区东部农业生态涵养区、殷都区生态廊道保护区和殷都区生态节点建设区。

1.殷都区西部太行山地生态屏障区

殷都区西部太行山地生态屏障区包括殷都区都里镇、铜冶镇、磊口乡、许家沟乡等4个乡镇,面积258.79km2,占殷都区总面积的37.67%。

殷都区西部太行山地生态屏障区生态问题主要为历史遗留矿山开采造成的地形地貌破坏和植被破坏、人类活动导致的地质灾害及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降低等。无责任主体历史遗留待修复图斑多达636个,面积共计7.11km2。煤矿历史遗留采空区有2处,面积0.04km2

针对殷都区西部太行山地生态屏障区生态问题,采用以自然修复为主的治理方针,“宜山则山,宜地则地,宜坡则坡,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完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提升森林质量和水源涵养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构建生态屏障。

根据殷都区西部太行山地生态屏障区生态现状,设置1个治理区,即:殷都区西部矿山生态修复区。

2.殷都区东部农业生态涵养区

殷都区东部农业生态涵养区包括殷都区东部台地和冲击平缓平原,主要有伦掌镇、水冶镇、曲沟镇、洪河屯乡、安丰乡、西郊乡以及9个街道,面积428.21km2,占殷都区总面积的62.33%。

该区域主要以保护水生态、维持湿地规模、稳定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粮食产量保护粮食安全主。生态问题主要是农业面源污染、土地沙化、河流水生态功能低、生态用水难以保障、湿地面积萎缩、生物多样性低。

针对以上问题,要进一步减少化肥与农药使用量,提升农用地生态水平;维护河道自然状态,保障河流和湿地生态需水,保障合理的生态水位;提升蓄洪功能,保证农业生态涵养。

根据殷都区东部农业生态涵养区生态现状,设置2个治理区,即:殷都区农业生态质量提升区、殷都区农业生态产业发展区。

3.殷都区生态廊道保护区

殷都区生态廊道保护区包括殷都区域内南水北调中段、安阳河及其支流汾洪江、跃进渠以及万金渠等河流水系。其中南水北调中段从安丰乡、洪河屯乡、西郊乡纵贯而过,安阳段全长66km,殷都区境内约19km。安阳河从殷都区水冶镇流经曲沟镇、洪河屯乡、西郊乡、殷都区部分街道等。汾洪江为安阳河主要支流。跃进渠位于殷都区西部山地丘陵区,有总干、东干、南干三条干渠,分水闸在都里镇李珍村,横穿殷都区域内。万金渠东流至安阳老城大西门外,向南、北分为两支环绕安阳古城,灌溉农田达40余万亩,还担负着安钢、电厂的生产供水。

该区域主要为水生态功能区,主要生态问题是水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

针对殷都区生态廊道保护区生态问题,需积极构建现代生态水系网络,实现水资源合理分配,实施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压减地下水开采总量,积极推进河长制,加强河湖岸线管落实,科学调度水资源,实现主要河道重要河段内常年有水,形成良好的生态水系统,建设沿岸安全保育廊道。

根据殷都区生态廊道保护区生态现状,设置2个治理区,即:生态廊道建设区、生态廊道提质区。

4.殷都区生态节点建设区

殷都区生态节点建设区以自然保护地为支撑,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地以及殷都区域内生态特色园区。

该区域的生态问题主要是生态人工化。

针对以上问题,要着力保护,禁止过度人为干扰活动。规划着重提升保护区和绿地面积,丰富保护区物种多样性,构建多样动物栖息地,自然恢复生态系统结构与稳定性,从人工生态系统向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过渡。

根据殷都区生态节点建设区生态现状,设置1个治理区,即:城镇生态节点建设区。

(三)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根据《河南省“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森林河南建设规划》、《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三线划定方案、结合省、市级相关保护修复规划和区域(流域)专项规划和安阳市生态安全格局及安阳市生态环境问题现状,依据《安阳市“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安阳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报告》及《安阳市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研究》成果,生态修复重点治理区4个,即:殷都区西部矿山生态修复区、殷都区农业生态质量提升区、生态廊道提质区、城镇生态节点建设区

1.殷都区西部矿山生态修复区

殷都区西部矿山生态修复区属于殷都区西部太行山地生态屏障区,设置3项修复工程,即: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历史遗留采空区生态修复工程、历史遗留废弃井治理工程。

其中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主要为无责任主体历史遗留待修复图斑,共计636个,面积共计7.11km2。历史遗留采空区生态修复工程包括两个采空区,面积共3.995km2。历史遗留废弃井治理工程是对殷都区水冶镇、铜冶镇、都里镇、许家沟乡、磊口乡等西部乡(镇)废弃井进行治理,共计144眼。

2.殷都区农业生态质量提升区

殷都区农业生态质量提升区属于殷都区东部农业生态涵养区,设置2项修复工程,即:土地综合整治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是对殷都区内水毁梯田、农田进行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为殷都区磊口乡1.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3.生态廊道提质区

生态廊道提质区属于殷都区生态廊道保护区,设置2项修复工程,即:水流域提质工程、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水流域提质工程是对铜冶镇生态长廊(汾洪江支流流域)进行治理,对伦掌镇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进行修复。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是对洹河流域粉红江支流(铜冶镇)、万金渠(曲沟镇)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4.城镇生态节点建设区

城镇生态节点建设区属于殷都区生态节点建设区,设置1项修复工程,即:城区绿化工程。

城区绿化工程是对殷都区城镇道路进行绿化,改善城市生态面貌,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涉及路段有钢城路、钢花路、商都路、文源街等。

    五、主要任务

为构建“一屏一区多廊多节点”的生态保护修复格局,共部署4个生态修复分区、6个治理区、11项修复工程、32个修复项目。见附表1殷都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一览表(加粗项为重点工程)。

(一)生态空间生态修复

主要对应殷都区西部太行山地生态屏障区,生态修复任务是根据生态资源不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质量受损问题,要尽可能消除人为胁迫,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设置3项修复工程,即: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历史遗留采空区生态修复工程、历史遗留废弃井治理工程。

1.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为重点工程。包括4个修复项目,即:历史遗留矿山自然恢复类图斑修复工程、历史遗留矿山辅助再生类图斑修复工程、历史遗留矿山生态重建类图斑修复工程、历史遗留矿山转型利用类图斑修复工程。针对严重受损的生态系统,实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围绕地貌重塑、生境重构、恢复植被和动物区系、生物多样性重组等方面开展生态修复与重建。修复图斑共计636个,面积共计7.11km2,其中自然恢复类310个,辅助再生类228个,生态重建类69个,转型利用类29个。

2.历史遗留采空区生态修复工程

包括2个修复项目,即:河南安林煤业有限公司采空区监测工程、安阳鑫龙煤业(集团)果园煤业有限公司采空区监测工程。针对不同采区生态破坏情况,进行一体化综合生态治理,恢复自然耕作模式和生态结构,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和生态功能输出。包括两个采空区,分别为河南安林煤业有限公司采空区和安阳鑫龙煤业(集团)果园煤业有限公司采空区,面积共3.995km2,主要通过部署监测工程,包括地质灾害监测、水监测、土壤监测、地形地貌监测等,对采空区现状及发展动态进行精准防控。

3.历史遗留废弃井治理工程

包括1个修复项目,即: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废弃井调查评估与封井回填项目。针对殷都区历史遗留废弃井,采取工程措施,对殷都区废弃井进行调查评估废弃井环境风险并进行封井回填,进一步治理废弃巷道、酸性废水、水资源破坏等生态问题,修复生态结构。废弃井主要集中在殷都区水冶镇、铜冶镇、都里镇、许家沟乡、磊口乡等西部乡(镇),共计144眼。

(二)农业空间生态修复

主要对应殷都区东部农业生态涵养区,生态修复任务是根据农业生态资源分布与利用程度,提升农业生态质量,发展农业生态产业。设置4项修复工程,即:土地综合整治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农产品规模建设工程、农业生态产品产业链建设工程。

1.土地综合整治工程

包括1个修复项目,即:殷都区西郊乡西梁村水毁农田重建项目。主要对水毁农田进行修复重建,对配套设施进行建设完善,包括田块平整、耕地整理、水毁梯田修复、营造水土保持林及经果林、生产路修复、整修排水沟、新建蓄水池、双边丝围栏网修建、新建机井等工程措施。

2.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为重点工程。包括1个修复项目,即:2021年度殷都区磊口乡1.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结合《安阳市“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涉及磊口乡中南磊口村、上庄村、清池村、清凉山村、目明村、卜居头村、泉门村。共建设高标准农田1.1万亩。

3.农产品规模建设工程

包括3个修复项目,即:2021年殷都区铜冶镇蔬菜大棚产业项目、殷都区伦掌镇万亩红薯种植及深加工示范基地项目、安丰乡西红柿种植项目。完成农产品规模基地建设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4.农业生态产品产业链建设工程

包括2个修复项目,即:殷都区曲沟镇绿色盆菜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殷都区西郊乡现代观光农业综合体建设项目。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园综合体。

(三)城镇空间生态修复

主要对应殷都区生态节点建设区,生态修复任务是重点关注城区、重点镇、工业集中区等区域的生态资源配置不足、生态空间格局失衡问题,开展城镇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城镇生态节点建设,强化生态服务功能,增加城市韧性和通透力,提升城市人居生态品质。设置1项修复工程,即:城区绿化工程。城区绿化工程为重点工程。包括8个修复项目,即:殷都区2022年立体绿化建设项目、殷都区钢城路中段两侧绿化建设项目、殷都区钢花路两排行道树绿化建设项目、殷都区商都路两侧绿化建设项目、殷都区文源街北侧绿化(钢花路—钢城路)建设项目、殷都区文源街与TX36号路交叉口绿化建设项目、安阳市殷都区文源街街区绿化整治项目、安阳市殷都区文源街(梅东路-华祥路)道路分车带绿化提升改造工程项目。主要对殷都区城区的道路场所进行绿化,改善城市生态面貌,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涉及路段有钢城路、钢花路、商都路、文源街等。

(四)交叉空间生态修复

主要对应殷都区生态廊道保护区,通过河流水系统筹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交界地带的用途管控,逐步调整优化空间用途,修复受损生态环境。设置3项修复工程,即:水毁重建工程、水流域提质工程、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1.水毁重建工程

包括4个修复项目,即:安阳市殷都区水冶镇“7.21”水毁基础设施应急抢险项目、安阳市殷都区水冶镇“7.21”水毁基础设施灾后重建项目、殷都区磊口乡“7.21”灾后重建项目、安阳市殷都区市政基础设施灾后重建项目。主要为2021年“7.21”水毁基础设施应急抢险项目以及安阳市殷都区市政基础设施灾后重建项目,主要涉及殷都区水冶镇、磊口乡、市区等,包括道路重建恢复、泄洪通道、桥梁重建等。

2.水流域提质工程

为重点工程。包括2个修复项目,即:铜冶镇生态长廊(汾洪江支流流域)治理工程、殷都区伦掌镇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前者为铜冶镇生态长廊(粉红江支流流域)治理工程,北起铜冶镇利城街,南至铜兴路下游,生态治理段河道长约1.31km。后者是对伦掌镇境内的洹河流域河道和水生态进行综合治理和修复以及李家村梯田提质改造、山体护坡。

3.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包括4个修复项目,即:安阳市殷都区洹河流域粉红江支流(铜冶镇)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安阳市殷都区万金渠(曲沟镇)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安阳市殷都区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安阳市殷都区万金总干渠两岸景观提升项目。主要工程措施为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建设、垃圾收运建设,对城区华祥路截污、钢三游园及大明渠治理、五道沟综合整治、铁西排洪沟清淤改造等,对万金总干渠两岸进行生态提质等。

六、资金测算

(一)投资测算

《规划》工程总投资97082.21万元。规划期投资测算55127.17万元,远期展望投资测算41955.04万元。各项目投资测算见附表2(加粗项为重点工程)。

(二)资金筹措

严格遵守各项目报送发改委审批文件与专题研究报告中所列金额与资金筹措措施,建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资金,确保专款专用。

对于各修复项目,由殷都区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组织实施,有关单位应当协助做好相关监查、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维护等工作。建立政府、社会和责任者共同参与的生态修复机制,区、乡(镇)等各级政府应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同水利建设、公路建设、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提高生态修复的社会化程度。在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财政资金支持的同时,鼓励企业、社会和个人捐助、政府政策性融资、自主投资、土地出让金、采矿权出让及矿产资源补偿费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共享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积极探索设生态修复新模式。

    七、综合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分析

1.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通过矿山生态修复、历史遗留采空区监测等工程,能够有效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改善地貌景观,改善小气候,更好发挥森林吸尘、固土、固碳、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作用,提高生态效益。

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产品规模化建设等工程,能够有效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林种结构合理性,丰富林地景观类型,改善人居环境。

通过实施水流域建设、水环境治理、污水处理等水生态保护工程,可有效减少人为活动对水源保护区的干扰,可提升水域保持率和湿地保护率,降低周边污染负荷对水源地水质的影响,确保流域内居民饮水安全,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有力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2.有效促进碳达峰、碳中和

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能够提升森林质量、增加乔木林面积蓄积、保护恢复湿地,大幅提升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林草生物质能源研发与能源替代,有效增强林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资源破坏、森林灾害造成的森林碳排放。到2025年,殷都区森林覆盖率可达到22%,森林蓄积量达到74万立方米。绿色空间和植被覆盖率的提升,有效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二)经济效益分析

1.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投资环境

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助力当地政府精准扶贫,带动周边群众脱贫,推动乡村振兴。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将有效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实现绿色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2.改善生态质量,助力生态旅游

通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可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当地生态旅游资源水平,增加旅游产业就业,助推生态旅游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有利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转型,助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提高区域竞争力,增加就业岗位。

(三)社会效益分析

1.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速实现乡村振兴

通过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农产品规模化建设等生产改善工程、乡村振兴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将直接推动城乡人居环境的改善,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加速实现乡村振兴。

2.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通过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有效营造全社会关心生态、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生态保护理念,实现全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协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八、保障措施

(一)创新体制机制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以重大生态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为切入点,加强财政投资和金融政策的管理与完善,积极落实国家出台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政策,将生态修复建设资金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体系。区政府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建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投资机制。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建设、管理和开发,加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投入力度。

(二)建立政策体系

根据殷都区生态环境现状,因地制宜制定生态保护修复策略,确保生态修复工作切实可行。完善重点生态区域补偿机制,充分考虑限制开发区和生态保护红线内的生态状况、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完善测算方法,有针对地制定补偿标准。加大生态脱贫致富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生态移民的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加快农民脱贫致富进程,调动农民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从“要我保护”向“我要保护”转变。

(三)落实规划传导

在本规划编制印发的基础上,探索生态修复工作统筹协调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并完善生态修复规划实施进度调度工作机制,积极落实上位规划指引安排。根据生态修复工作开展情况,组织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阶段性评估,探索建立生态修复评估制度。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为指向,分别对土壤修复、矿山修复、水域修复等专项规划进行规划传导,自上而下落实生态修复规划,体现战略性。明确政府部门中的上下级和同级部门的事权,重点明确规划约束性指标和刚性管控要求的向下传导,加强规划传导的强制性。

(四)强化资金保障

以重点区域为优先,统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环境污染治理、农村环境保护、土地整治、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资金,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切实发挥试点模范作用。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开展多元资金筹措渠道。通过自然资源政策激励和财政资金示范,探索推行市场化运作、科学化治理的矿山生态修复模式;通过设立绿色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融资贴息、给予生态券的生态用地占补平衡机制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生态修复。

(五)加强科技支撑

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生态修复新技术、生态环境环境承载力、城市雾霾防治、生态环境监测、多污染物协同处理、水循环利用、垃圾渗滤液处理、土壤修复治理、重金属污染物减量回收、小流域生态修复等基础研究,推动各类科技专项等重大科研项目成果应用,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支撑力度。

(六)严格评估监管

健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的定期检查和监督机制,加强规划任务的完成情况考核,追踪重点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和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尝试建立规划实施中期(年度)评估考核机制专项检查与经常性监督检查相结合,定期评估规划实施成效。加强建设资金审计稽查力度,强化资金使用监督,杜绝截留、挤占、挪用建设资金现象,提升生态修复资金使用效率。

(七)鼓励公众参与

充分发挥公众和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建立公众反馈和监督机制及时公布规划实施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社交平台和数字媒介等各种渠道,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宣传报道,不断扩大生态建设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引导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发展,全民共建、全民共享。


对应解读:安阳市殷都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政策解读


责任编辑: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