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信息 > 政务动态

殷都区农业农村局:专注高效智慧种植,优化殷都现代农业

发布日期:2024-05-23 16:11 来源:殷都区农业农村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殷都区积极采用新型“智慧农业”手段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智能化监控和管理,全力打造以智慧农业为标志的农业现代化体系,贡献农业智慧和力量。

  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殷都区在发展智慧农业方面依托植保无人机、自动化土壤墒情监测及水肥一体化智能节水灌溉系统解决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依赖于人力和经验,难以实现精确管理和高效作业的弊端。利用智能化数据分析技术,对农业生产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水肥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提高产量和品质。

  一、无人机植保,智慧农业新时代

  我国农业传统植保方式以手动施药为主,占比高达93%,地面机械式植保药械占比约6%,航空植保占比极低;农药植保期一般发生在4-5月的农忙时节,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喷洒,且病虫害发生后蔓延速度很快,需要3-5天内快速完成喷药,而人工喷药每天仅10-20亩,无法快速有效地完成防治工作。

  同时以现代农业为指向的土地规模化经营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农户间的小规模土地流转向联合经营主体大规模流转的新业态趋势逐渐盛行,土地流转率大幅提升,迫切需要大规模作业,但另一方面农村年龄结构老化、劳动人口缺失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得植保作业领域迫切需要提升机械化。

  使用植保无人机的优势包括:1.效率高,单日作业能力可达1000-2000亩,比传统人工防治效率提高12.5倍;2.安全性高,远距离遥控操作,避免了喷洒作业人员暴露于农药的危险。3.成本低,航空植保年均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达30%,减少用水量90%以上,大大节约植保成本,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量,绿色生态效应凸显;4.效果好,植保无人机风场大、喷幅大、强穿透,飞机飞行产生的下降气流吹动叶片,能使叶片正反面均能着药,防治效果相比人工与机械提高15%~35%,应对突发、爆发性病虫害的防控效果好;5.不受作物长势的限制。

  应用无人机植保不仅作业精准、数据可查,安全可追溯。还可根据飞防作业位置、飞行机体和喷施器械状态、土壤养分含量、病虫害发生程度、喷洒农药方案和作业面积等信息,通过远程数据传输系统,随时调整药液含量和具体操作路径。

  在持续推广宣传无人机植保的大幅举措下,现在殷都区共有5家专业农业合作社,植保无人机保有量30余台,专业从业人员33人;利用植保无人机进行小麦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约50.94%;玉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约52.81%,殷都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1.8%,占适宜飞防作物种植面积的90%以上。

  二、了解土壤,推动农业升级

  中国的农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农业种植中,农民大多依靠以往的种植经验,年复一年的种植。经验上的误差,导致农民的收成一年好一年坏。为了能稳定的每年都能有好的发展,人们开始寻求科学种植。植物和人一样,需要环境和水分营养的支撑才可以健康的生长。随着人们的不断探索,了解认识到植物生长、成熟对水和营养成分的需求有多少。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站的出现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薄弱环节的瓶颈,为农户提供实时、准确的土壤水分数据,帮助农民优化土壤水分管理,对农作物干旱防治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站是实现农业信息服务的重要平台,通过使用传感器来测量土壤水分含量,实时监测,获得关于土壤水分状况的准确数据,从而及时掌握农田土壤水分状况以及作物生长情况,帮助农民和农业专业人士作出更好的决策,最大程度地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对农业的发展和可持续性具有积极的影响。

  2022年我区建设完成包含1个含气象全要素(风速、风向、降雨量、空气温湿度、太阳总辐射、大气压等)的墒情自动监测站和4个仅含管式墒情自动监测仪的墒情自动监测站,并配套了田间采集、供电系统等设备;连接托普智慧农业云平台、全国土壤墒情平台,形成墒情监测网络体系。依托组成的墒情监测网络,实时将土壤墒情数据、气象数据等上传至全国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定点、定时、定期监测土壤墒情,上传相关数据,及时掌握殷都区全域墒情状况,提高了监测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同时配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抗旱优良品种的使用,实现小麦亩均增收约50kg、玉米亩均增收约50kg、节水节肥、提高作物产量、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提质增效的显著成效。

  三、智能灌溉促发展,智慧农业共未来

  水肥一体化智能节水灌溉系统根据不同作物的用水用肥需求,和土壤养分及其他作物生长环境指标,自动对水肥进行检测、调配和灌溉,实现水肥精准调控;灵活、方便、准确地控制施肥时间和数量,把肥施在根部,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大量节省施肥劳力;水肥的协调作用及设施灌溉本身的节水效果,使水的用量显著减少;滴灌时水分向土壤渗入,地面相对干燥,降低株行间湿度,显著减轻作物病害的发生。

  殷都区按照“肥随水走、以肥促水、因水施肥、水肥耦合”的技术路线,主要将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应用在粮食作物上。从殷都区2021年节水增粮增效示范县项目实施至今,已设计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项目区域16978亩,其中微喷带灌溉(或滴灌)水肥一体化节水增粮增效技术9488亩,地埋可伸缩式喷灌水肥一体化节水增粮增效技术70亩,卷盘式喷灌节水增粮增效技术7490亩。

  通过推广应用农业节水技术,有效缓解了项目区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改善了土壤生态环境,提高了水资源生产力,全域水分生产力提高了5%以上,实现小麦亩均增收62 kg,玉米亩均增收59.63 kg。保水剂、有机肥的使用帮助缓释水分、肥效,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减轻土壤板结,防止土壤盐渍化,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李云